欢迎您查看无癌家园网

咨询电话:400-626-9916

无癌家园

400-626-9916

扫描二维码
分享本文章

全球首例!FMT+双靶向疗法助肠癌患者实现病理完全缓解,肝转移灶从10.3cm缩至2.6cm

文章作者:小编 浏览次数:发表时间:2025-10-21 14:11:55

  全球首例!肠道菌群移植(FMT)联合双靶向疗法治疗肠癌,帮患者实现病理完全缓解,肝转移灶从10.3cm缩至2.6cm

  结直肠癌(CRC)是全球高发癌症,受筛查局限,约25%患者确诊时已进展为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(mCRC),5年生存率仅约14%。目前,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(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(anti-VEGF)、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anti-EGFR))是mCRC一线治疗方案,但部分患者一线治疗后病情进展、效果欠佳,亟需新替代疗法。

  随着对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关联的认知加深,粪便菌群移植(FMT)成为新兴生物治疗手段。研究表明,肠道细菌代谢产物可直接作用于肠黏膜免疫细胞,激活T细胞、树突状细胞及巨噬细胞;通过FMT调控肠道微生物群,可进一步影响免疫系统功能,助力改善癌症患者预后。

  著名开放期刊《Cureus》曾报道全球首个突破性案例:1例IV期pMMRMSS型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(mCRC)患者,接受粪便菌群移植(FMT)联合贝伐珠单抗(Bevacizumab)+替雷利珠单抗(Tislelizumab)治疗后,肿瘤缩小至可根治性手术范围,最终实现病理完全缓解(pCR)。

  Cureus杂志

  ▲截图源自“PMC”

  粪便菌群移植联合疗法,助结直肠癌患者获得病理完全缓解

  该患者为一名57岁中国男性,确诊为IV期pMMRMSS(错配修复充分、微卫星稳定)结直肠癌伴肝转移。就诊时,患者已出现半个月反复腹痛、大便形状异常,基因检测提示为KRAS/NRAS/BRAF野生型。此前,患者先后接受两轮治疗:首轮为抗EGFR联合改良FOLFOX6方案,第二轮为抗VEGF联合FOLFOXIRI方案;因无法耐受严重化疗副作用,患者停止治疗,随后选择第三次治疗方案——粪便微生物移植(FMT)胶囊+抗VEGF+抗PD-1联合治疗。结果显示如下:

  1、肿瘤标志物变化:治疗后,患者核心肿瘤标志物显著下降:癌胚抗原(CEA)由入院时的30.1μg/L降至5.38μg/L;CA199由入院时的62.64KU/L降至30.61KU/L(详见下表)。

  肠道菌群移植治疗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

  2、影像学检查结果:治疗前结肠镜检查显示距肛缘70cm处可见结节性菜花状病灶,病变肠道周围及上、中、下腹腔、腹膜后均有多发肿大淋巴结。结肠CT显示升结肠肝曲附近肠壁存在4.9cm×4.4cm肿块(详见图A),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大小约8.4cm×4.7cm(详见图B)。肝脏CT可见肝内多发斑块状、结节状低密度影,其中肝右叶较大肿瘤约10.3cm×8.7cm(详见图C)。

  肠道菌群治疗效果

  ▲图源“PMC”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

  在第三次治疗后,CT显示各病灶明显缩小:结肠病灶缩小至2.0cm×1.3cm,肝脏病灶缩小至2.6cm×2.3cm,淋巴结病灶缩小至2.2cm×1.7cm(详见下表),部分病灶已在影像学上消失,达到部分缓解(PR),此时肿瘤大小已符合根治性手术条件。随后,患者接受肝转移灶微波消融(MWA),并针对结肠原发肿瘤及相关淋巴结行开放性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。最终,患者实现病理学完全缓解(pCR),且未出现严重副作用。

  肠道菌群移植治疗结直肠癌的数据

  综上,粪便菌群移植(FMT)在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,不仅能改善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(ICI)的反应,还为提升患者生存率提供了新方向。

  《Nature》认证!肠道菌群是抗癌"隐形助力",益生菌/FMT双管齐下重建微环境,打开治疗新窗口

 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,也是机体与外界接触的主要器官之一,会持续接触各类微生物及抗原。为维持内环境稳定、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,肠道进化出独特的区域免疫功能,而通过益生菌补充或菌群移植重建肠道微环境,可进一步调整免疫稳态。

  肠道菌群是参与免疫稳定、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多种微生物总称,在肠道稳态维持中作用关键。2015年权威期刊《Nature》首次明确“肠道微生物群在免疫疗法反应中的作用”,指出其可产生强效免疫反应,在维持肿瘤微环境(TME)、稳定癌症免疫状态、调节宿主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

  肠道菌群并非固定不变,其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:0~3 岁时菌群组成显著变化;成年期保持相对稳定;随年龄增长进入老年阶段后,微生物多样性下降、有害菌增多、有益菌减少,最终出现肠道菌群失衡。除年龄外,肠道菌群还受遗传、饮食(如膳食习惯、饮食偏好)、环境、个体特征(如性别)、情绪压力、睡眠习惯、长期用药等多种因素影响(详见下图)。

  ▼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

  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

  ▲图源“CNKI”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无意中侵犯了知识产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

  目前主要通过饮食干预、补充益生菌、粪便菌群移植(FMT)、补充益生元等方式调节肠道菌群,以提升肿瘤患者抗癌疗效。其中,其中,粪便菌群移植(FMT)通过采集健康供体的粪便样本,经口服胶囊、结肠镜等途径移植到患者体内,可快速重建功能正常的肠道菌群,恢复微生物多样性,犹如为失衡的肠道生态系统“重启健康程序”。

  小编寄语

  营养支持治疗在癌症的治疗及康复中的作用不可小觑,通过及时且恰当的补充营养素,有助于改善癌症患者的营养状况、增强机体免疫力、提高治疗耐受度、减少治疗副作用。

  但癌症作为一种高度突变且复杂的疾病,仅靠营养支持是远远不够的,它无法替代手术、放化疗的中流砥柱地位。目前理想的抗癌方案是在手术、放化疗等传统治疗的基础上,辅以营养支持治疗、免疫细胞治疗、癌症疫苗等其他治疗手段,制定适合患者个体情况的综合治疗方案,以提高治疗效果,尽可能延长生存时间、提高生活质量!

  如果您想寻求粪菌移植、定制益生菌的帮助,或想了解更多营养评估和健康指导信息,可以联系医学部,咨询权威的肿瘤营养专家。

  参考资料

  [1]Cheng X, Li X, Yang X, Fang S, Wang Z, Liu T, Zheng M, Zhai M, Yang Z, Shen T.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MMR MSS IVB Colorectal Cancer Using Anti-VEGF and Anti-PD-1 Therapy in Combination of Gut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: A Case Report. Cureus. 2023 Jul 24;15(7):e42347. doi: 10.7759/cureus.42347. PMID: 37621810; PMCID: PMC10445052.

 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10445052/

扫描进患者病友群

帮助广大患者在抗癌之路上少走/不走弯路,最终成功战胜病魔!

肺癌|胃癌|肝癌|结直肠癌|胰腺癌
乳腺癌|脑瘤|淋巴瘤|儿童肿瘤等

肿瘤新药临床试验
囊括456+新药,覆盖肺癌,胃癌,肝癌,乳腺癌等多种肿瘤新药免费用药,每一个新药都是一份希望!
立即申请

相关推荐

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“特效药”!我国自主研发JMT-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

【胰腺癌药物免费招募】新一代靶向药TQB

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%,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%~20%,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%,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。...

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-08-05

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“特效药”!我国自主研发JMT-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

全球首例!FMT+双靶向疗法助肠癌患者实

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%,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%~20%,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%,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。...

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-08-05

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“特效药”!我国自主研发JMT-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

2025 ESMO传捷报!全球首创国产双

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%,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%~20%,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%,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。...

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-08-05

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“特效药”!我国自主研发JMT-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

CAR启新生|急性白血病CAR-T通达治

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%,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%~20%,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%,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。...

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-08-05

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“特效药”!我国自主研发JMT-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

【ADC药物免费招募】新一代靶向药BAT

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%,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%~20%,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%,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。...

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-08-05

难治的稀有突变型就要用“特效药”!我国自主研发JMT-101再战非小细胞肺癌

刚刚!又一国产HER2 ADC新药获批!

EGFR突变型患者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30%,在欧美患者中约占10%~20%,在亚洲患者中占比超过50%,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二大致癌驱动因素。...

全球肿瘤医生网 2020-08-05